“客户对这次参展产品反馈都特别好,‘土布拼布’‘蜡染公仔’等系列产品备受喜爱,有些单品订单可达上万件。”在深圳参展的公司销售主管石小仙通过微信不断跟厂长龙昌丽对接。
公司设计的产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两天,贵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在深圳玩具展上展示的产品备受欢迎。看到姑娘们从大山深处带来的非遗手绣文创产品,客户无不拍手称赞,纷纷寻求合作。
在麻江县非遗工坊待命的厂长龙昌丽和设计师们已经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只等着销售部交接,我们就可以开干了。”面对这次参展收获的大量订单,龙昌丽显得有些激动。
厂长龙昌丽、销售主管石小仙,如果不介绍,很难看出,稳重干练的她们只有20出头的年纪。
非遗工坊里,还有23名与她俩年纪相仿的设计师。年轻的她们如何通过文创工坊让非遗“潮”起来?
据了解,贵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于2021年在黔东南州麻江县成立,领导团队由沿海地区资深非遗文创、互联网、企管咨询专业人员组成。公司主要以贵州非遗手工艺为抓手,通过工坊开发手工艺文创产品。
公司设计的产品。
其中,公司在探索“专家团队领导,大学毕业与实习生负责设计与管理,培训带动妇女就业”的路径中,这个由贵州本地少数民族优秀大学毕业生组成的团队迅速成长起来,年轻的她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设计巧妙结合,衔接起绣娘和市场,成为非遗传承与创新的中坚力量。
根据当代人的审美和需求,结合贵州本地非遗技法特点,她们打造出一批批既能体现工艺特点又能吸引当代年轻消费者的产品,目前开发出了服装、鞋帽、家居用品、布偶、饰品等五大系列1500余款非遗文创产品,推出一个又一个“爆款”。
“我是苗族,从小看妈妈做刺绣,但是做工耗时而且款式传统,基本上一年只做一套衣服,而且只给自己穿。光有手艺却不能用来赚钱。”龙昌丽说,“到了公司之后,我发现这个问题是有解决方案的。”
“非遗产业难以规模化,主要是它的成本比较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引入了比较先进的一些生产设备与生产工艺,去替换掉非遗手工艺中的一些非核心环节,从而降低成本、提高品控,实现规模化量产。”公司总经理刘天宇介绍说,“在管理方面,我们自主研发了基于微信小程序端的erp系统,尽量做到数字化管理。”
但产品上需要刺绣的部分要靠带动分散在各地的绣娘们。为此公司在麻江县建成生产及配套中心1个,村级手工工坊18个。女孩们开车深入到每一个村寨,一针一线教授绣娘们如何标准化完成公司的刺绣产品。目前带动绣娘1000余人,2022年公司产值达700万元,创新非遗传统手工文化小产品形成工坊的大产业,为乡村振兴带来勃勃生机。
公司深刻理解“设计是产品的敲门砖与生命线”,这群年轻女孩儿成了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她们不断挖掘、不断尝试,为公司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品。
在村级工坊培训绣娘。
她们聚在一起,讨论设计、碰撞思想,也聊家常、聊梦想、聊怎么更好地建设家乡。
“我们去培训绣娘的时候,就看到很多这样的场景:绣娘们在绣花的时候,绣着绣着就开心地唱起了山歌。你突然发现你做的这个事情是可以为别人带去幸福的,你就想去把这个事情做得更好。”刺绣主管肖怡说,“目前我们的目标是在麻江县每个村都建立1个村级工坊,让绣娘们不出村就能拿到活做。”
“用自己的专业设计出更多市场需求的文创产品,让我们的妈妈们看到,我们的传统工艺可以开出更多更美的‘花儿’。”龙昌丽说,“贵州是非遗文化富矿,我们有这样的底气。我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每年都会吸引很多设计师来采风,我们更要用好自己的优势资源。”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余光燕
编辑 刘诗雅